Tuesday, May 20, 2014

你的旅行是「增強人生厚度」還是「移動身體」

一位來自法國的旅人。那時他已經在亞洲旅行了半年,香港、新加坡、日本、越南、寮國、柬埔寨……每個地方都待上個十來天,通常也沒有安排規劃。他享受漫無目的的感覺,感覺膩了就換一個國家。這些聽在我耳裡近乎「夢幻」的旅人生活,讓我不禁興奮又羨慕,但是他的一番言論卻點醒了我:

「其實你不用羨慕我,像你這樣拼命工作後出來旅行才是好的。當你旅行久了就會發現,如果人生沒有目標或是正在努力進行的工作,它其實非常乏味。看來看去不是人文景觀就是自然景觀,你只是例行性的移動自己的身體、穿梭在不同地方罷了。」

一、旅行的基本特質是讓人身處「異地」,加速「反思」的進行。

當我們提到旅行時,直覺是「到一個自己不熟悉的地方」。身處異地的時候,很多事情我們不能當作理所當然,這加速了我們腦袋中「比較系統」的運作,會自然而然地去想:這跟我原本的生活有什麼不同嗎?

所謂的「異地」並非一定指的是「地點的相異」,就像大部分的人以為旅行一定要出國,但是其實只要讓自己體會和平常生命經驗中「不一樣」的事情、做不一樣的嘗試,都可以是一種「置身地」。譬如說登山或是上教堂、偶爾跑到青年旅舍去住、吃自己本來討厭的東西、穿背心上街等等……食、衣、住、行、育、樂,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可以讓我們「身處異地」。

例如在印度的時候,想要叫車卻非常無奈,因為練了十幾年的英文,不論是聽力或口說,在獨特的「印式英語」面前都無用武之地。原來在自己的国家每天上下班那麼的容易方便,既沒有漫飛的塵土、凹凸不平的路,也沒有雞同鴨講的司機與蠻橫無理的乘客,好不幸福。

另一個角度來說這經驗也可以是有趣的,至少我也沒想過在上班或前往一個目的地的路上,可以充滿荊棘與挑戰;反觀自己在家鄉的生活,好像每一件事情都有美好的規律,每一件事情都應該依照某種期待去運行,很難有超越期待的驚喜發生。

二、「反思」是為了「改變」,為了推進生命的「前進」

身處異地讓很多的比較可以發生,我們可以選擇只是讓它閃過腦袋,或是積極的思考:從這些比較中我發現了什麼?這些發現有助於我改變現狀嗎?

當我們回答這問題時,「反思」就發生了。我們通常在想要改變的時候才會反思,所以我覺得旅行不該是例行性的公事,應該是在一個人想要「改變」現狀的時候發生,或著是應該要在旅行的時候尋找一些可以讓自己變的更好的線索。如此一來旅行就很難乏味,每一次的旅行都可以積極推進我們的生命去「前進」。

三、旅行 X 工作 X 生活 = 生命的廣度 X 深度 X 厚度

根據上述兩點推論,在「異地反思」前若沒有豐富的工作或生活,可能就沒有太多感受與經驗可以去做連結,反思就比較難以進行,也比較難有意想不到的收穫。

那些平時在原地認真工作、生活的人們,平時靠工作累積了豐富的「深度」,因生活琢磨了足夠的「廣度」,當旅行所帶來的異地反思發生時,所見所聞就有很多再詮釋的空間,也會因為連結而產生很多靈感與想像。這樣的反思搭配原本累積的深廣度,讓生命更加豐富。我喜歡用增強了「生命的厚度」來形容,這種生命厚度不會消失,也難以被取代。

對於那些工作、生活一成不變的人,缺乏生命的深度與廣度,「異地反思」為其生命注入了新的刺激與可能性。回到原地時,讓人有了一個動機,透過工作與生活的調整重新打造自己的「三維生命面向」。

最慘的就是那些「為了旅行而旅行」的人,在美麗的異地流連時卻被「盲目的旅行」蒙蔽,好像一定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把行程塞到最滿;或是找一間像樣的紀念品店,殺它個片甲不留。換來的是類似「我曾經去過……」的表面戰功,沒有類似「那趟旅行讓我發現……」或是「那趟旅行後我下定決心……」之類的生命反思,這種行為就好像「原地踏步」一樣,相當可惜!

最後我想跟大家分享三個我覺得很好的旅行型態和旅人態度:

大旅行:對工作和生活極度不滿意的時候,你應該給自己一段時間的逃跑(至少一個月),逃到一個對你來說非常不能理解的「異地」,給自己一個承諾,希望透過異地反思獲得一個新的生命態度。回到「原地」時,用新的態度去面對舊的環境,抑或是換一個新的環境。
旅人態度:這一趟旅程結束後,生命一定要改變

中旅行:工作、生活過得去,但是慢慢感覺到無聊、一成不變,這時候需要大概「一個周末」的短期逃跑,這會讓我們的工作、生活恢復彈性。
旅人態度:我需要充電,讓原本的生活更多采多姿

小旅行:平常就很懂得享受工作、生活的人,隨時隨地都在做新的嘗試,每天都在累積生命的廣度、深度、厚度,新的一天就是一場新的小旅行。
旅人態度:我是生命的旅人,無時無刻都在嘗試、反思、享受,累積生命的面向。


想要什麼樣的旅行,擁抱什麼樣的旅人態度,決定權都在我們自己身上。
享受吧,讓我們一起做生命的旅人。


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